採訪共筆 數位時代:關於開放資料產業與英國經驗

License: CC-BY g0v contributors (sign here: kiang, pofeng, clkao)

截稿 : 2014 /08/20

訪問提要

1. 對於開放資料的商業化應用端來看,您強調「open data 有最大需求面,從政府直接注入活水,是英國開放資料創業團隊蓬勃發展很重要的一環。」對於對於政府採購管道的順暢,您認為目前最大的困難點為何?

kiang: 國內採購與會計法規複雜,而環繞著政府採購案爭取的機構許多資源都放在關係的建立與維持,很少有公司能夠跳脫現有環境與思維去參與產業的提昇,加上國內硬體代工產業主導資訊科技發展的風氣很盛,這些公司往往無法重視軟體的價值,但公司規模大到綁架了許多政策的制定,就看政府什麼時候有勇氣把這些既有利得者放一邊?

clkao: 採購數位服務和政府習慣的公共支出方式極為不同,英國以 cloudstore 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降低新創團隊在處理瑣碎文書上,和大公司相較下的劣勢。台灣以往有共同採購契約,讓定型化軟硬體的採購得以簡化。cloudstore 有點像給政府機關用的 app store,只要新創公司將數位服務上架,就可以被採購。這類機制的困難點在於制定上架的審核與後續 SLA 的保證等。

2. 您觀察是什麼樣的文化背景讓英國政府對於開放資料如此重視?為什麼「衛報」這樣的媒體對於開放資料有前瞻性看法成為監督政府資料開放的重要推進器?

kiang: 就民主化發展時間與程度的差異吧,台灣的媒體受財團操弄的程度太高,很多早已經背離了媒體應有的高度與專業。

clkao: 早在 2003 年 mySociety 就開始推動政府資訊公開,因此民間已有動力(mySociety 將會出席 2014/11/8 的 g0v summit)。讓大家同仇敵愾的,主要的是一些非常基礎的資訊,如郵遞區號對應行政區等,竟然需要向 ordnance survey 授權,許多人無法忍受如此基礎的資料被壟斷,衛報也是其中之一。

3. 依據您的觀察,台灣政府過去一年來在開放資料端最大的進步是什麼?而「大政府」的思維是台灣開放政府資料的阻礙嗎?

kiang: 至少一些資料願意丟出來了,但從資料格式紛亂的情況看起來,很多人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吧,一些事情主導的人可能光是開會就開到沒力了,畢竟開放資料是需要非常多單位都動起來才做的好。

4. 台灣開放資料組織活躍,政府也努力開放手中的資料,但開放資料商業化的力道上和速度上比不上英國,最主要有哪些原因?

kiang: 政治凌駕專業,只要把所有跟錢有關的資料全部放出來,既得利益者就會暴露在陽光下,他們自然會想辦法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像是監察院政治獻金資料。

clkao: 以 ODI 育成的公司而言,大部分的利用開放資料的新創團隊的主要客戶都是政府。在未能打通政府單位採購創新服務的障礙前,創新的服務並非由實際的需求驅動,而目前的推動方式以傳統的產業補貼進行,把經費浪費在無法累積的產業補助及應用競賽。

5. 承上:在談商業化應用之前,台灣政府與民間需要做好哪些準備或擁有什麼樣的思維?

kiang: 開放資料的首要是讓政府資訊透明、接受檢驗,衍生的商業化在資料的價值夠高時民間會自己想出辦法,就像之前研討會有前輩提到的,就把原始資料丟出來,應用的部份讓專業的來 ;)

pofeng: 此段指翟本喬博士之前在 COSCUP 2013 說,政府把所有的原始資料丟出來就好,就算裡面有一小部份的錯誤資料,經過適當處理後,錯誤的資料本身也是很重要的資訊。

6. 承上:您認為台灣現階段需不需要開放資料的專業創業育成機構?

kiang: 不需要,就把所有資料丟出來再說吧,台灣沒有什麼成功的育成機構,那不是台灣政府擅長的事情

clkao: 這要視這個機構做什麼事情。以 ODI 為例,他們並不以股權投資其育成的新創公司,而是提供 networking, 協助處理 cloudstore 上架等事務。

pofeng: 我個人認為也不需要,有太多育成中心了,的確也沒有實績,但是希望政府能考慮明確規範群眾募資與群眾募股的遊戲規則,不一定要立法,行政規範也可以,否則有太多模糊空間令人難以遵循。

參考資料: http://pando.com/2013/08/28/this-chart-shows-the-future-of-venture-ca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