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系統 0.7
此文件路徑:全民除黴計畫hackfoldr / 系統設計 / 這裡
1.基本方向
- 新聞本來就該做到客觀報導,因此評價系統只有扣分,無法加分註1
- 從三個角度提供使用者看新聞時有額外的參考資訊:
- 綜合評價分數 :最快速的瞭解方式,也能一定程度防止殺人標題新聞
- 違規項目及短評 :提供只想簡單瞭解新聞問題,不想看落落長分析文的使用者簡便的方式
- 長文回覆 :要深入瞭解議題的使用者便可透過此管道獲得完整的真相
- 透過盡可能完整的機制提供資訊達到足夠客觀、易於閱讀、主動補充、便於分享
- 計畫本身的定位是評價平台,非以自主產生新聞為目的,也非主打討論功能
- 需有足夠的策略幫助、鼓勵好報導,不要只是讓社會對媒體更不信任,而是用理性但監督不斷的心態面對媒體
- 對使用者發佈的內容只做先期門檻設定,不做內容審查。但可接受檢舉。 (待詳訂)
- ┌────────
- 註1:如果能跟記者合作,可在已修正新聞上額外顯示標記,以鼓勵記者。但要怎麼證實需要討論。
2.評價概念:使用者端
2.1 使用者付責的概念: (別懷疑,沒打錯字)
在網路世界,出意見不需要負責,此計畫身為非營利平台更不可能要使用者負什麼責任,但如果要對新聞作出越大的指控,就必需付出、提供相對應的資訊,讓大家能信任網民的回饋。
2.2 使用者種類
當新聞內容涉及非普及常識的領域時(如公文流程、法律問題、核能知識、樹木移植知識、工程問題等等),多數閱聽大眾是無法辨別資訊真偽的,因此設計出評論員身份,除了能適當以自身知識補足新聞的不足、偏頗、誤導之外,也有引導大眾思考問題本質的角色定位。
這個小節之後考慮移到帳號系統中統一說明↓
- 評論員:來自各個領域的使用者,經實名登記後成為評論員,若有特殊經歷可成為特別評論員
- 特別評論員:評論需實名,並公開隨時可讓其他使用者參考之資訊。基本上無限制評論則數。
- 評論員:一般使用者實名登記後,再申請成為評論員,評論時仍顯示暱稱,並消耗一定的評價點數。
- 兩種評論員所下的評論並無權重差別,僅在滿足條件及顯示名稱上有所不同。
- 評論員能挑出較詳細的違規項目,但也需要對挑出的項目做出短評。(打臉)
- 評價點數無法透過交易獲得
- 一般使用者:
- 可透過實名登記+綁定手機成為信任會員,能累積評價點數 ( 尚未決定用途,可和考慮其他專案共通帳號 )
- 單純綁定手機一樣可以評價,但無法累積點數
3.評價方式 (專用名稱還需討論,目前暫名)
- 評價方式中有一項新提出來的功能策略,希望能得到回饋意見,其特色基本上和本文件內容相同,不同的地方在於增加了「推薦」按鈕以及「好新聞vs爛新聞」數量的即時比較。詳細說明列於《評價系統0.7b》
3.1 快評
一般使用者使用,方便快速反應基本意見,如果有五個大項,就有五個選項可以投,避免以往級分制毫無參考標準所產生的弊端。(如果沒有意見、觀望中或覺得新聞不錯就不用投)
3.2 打臉
評論員使用,在大項目中挑出精確的違規問題,並附上簡短說明
- 尚未決定: 限制每個評論員在一篇新聞中能挑出的違規問題,或可以挑很多個?
- 優點:讓其他新聞能分到評論員的注意力,增加評論廣度。並能快速讓讀者判斷出最受負評的違規項目
- 優點2:因為評論員可藉由評論增加些許知名度,或許可以因此鼓勵評論員在第一時間主動給評
- 缺點:待補
3.3 分析
長文分析,需由特別評論員從議題面發佈,影響新聞最廣,條件也最難 (待詳細制定,初期可能無法實裝?)
- 重要性:直接省掉使用者還得用關鍵字去找相關優文的時間,對懶人來說超級方便
- 因為回覆內容直接關聯到該議題的相關新聞上,連帶觸及率非常廣,不是傳統媒體的投書和論壇形式所能比擬,除黴效果強之外,也需要詳加制定規則以免被濫用。另外也涉及技術門檻(是否正確關聯到真正相關的新聞群)
4.評價流程 (有需要/空的話再圖像化吧..)
- App 介面
- 未綁定使用者:只能瀏覽
- 一般使用者:(前略) → 單篇新聞內文 → 拉到底顯示評論案鈕 → 列出選項 → 投票確認 → 完成評價 (送出即不可更改)
- PC 介面
- 未綁定使用者:只能瀏覽
- 一般使用者:如果已有綁定裝置便可評價,形式相同
- 長文回覆(限評論員):仿照一般論壇發文形式,只是需額外選則「違規分類和違規細項」
5.分數呈現與統計方式
5.1 分數呈現
待補一段摘要說明這段在講什麼,以及設計重點
- 顯示區塊
- 議題列表:顯示所有新聞來源的平均分數
- 新聞列表:顯示綜合評論員打臉數量與一般使用者評價的分數
- 單篇新聞:各別顯示評論員與一般使用者的評價狀況 / 確認違規的項目
- 簡易顯示:在看新聞內文時就可看到,不需要切換到評價分析頁面 (暫定放在新聞照片區)
- 完整顯示:
- 顯示方式
- 議題列表:?
- 新聞列表:直接列出違規最嚴重的項目名稱?
- 單篇新聞:依不同Tab有不同顯示方式
- Tab1 :新聞內文:百分比與人數
- Tab2:評價&打臉狀況
- Tab3:長文回覆與??? (尚未詳訂)
-
5.2 統計方式
盡量符合直觀好理解,又不會造成伺服器負擔太大的方式
- 使用者評價:
- 評價人數:最簡單的方式,票票等值,容易作弊及落入比人數的情形,不考慮使用
- 評價人數+信任指數(暫名):依「付責」概念,賦予能提供越多信任數據的會員較高權重,例如只有綁FB沒有綁手機的會員評價值是0.5,有加綁手機IMEI的會員是1,有實名認證的是2。當信任指數超過評價人數時,代表其投票較可信任,反之如果投票人數大幅超過信任指數時,代表可能是灌票,較無參考價值。
- 下面兩張圖各代表上面兩種統計顯示方式,如果用第一種,會認為項目C才是最嚴重的,但是如果加入信任指數,可能因為項目A的投票會員都有較高的可信度,結果項目A才是實際上比較具嚴重的違規,項目C可能是被灌票所產生的。
- 這種方式也將政治參與責任的概念放進來,希望提醒閱聽人,不真正參與就是可能被不肖人士影響結果。
9.其他細節
9.1 長文回覆(分析) 的內容來源及顯示問題
- 內容來源
- 1. 評論員克服萬難在行動裝置上輸入 (需有訊息即時備份功能,不然乾脆不要放上去)
- 2.評論員在電腦上處理好資料,透過其他app,如google keep / evernote,將內容貼上並發佈
- 3.直接在PC Web端做好輸入介面,最方便也能增加網站瀏覽必要性
- 4.和其他計畫合作,API接收對方挑好最精華的文章 (但要怎麼歸類到我們的標籤裡?)
- 顯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