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政府:讓人民做真正的頭家

國發會資管處處長簡宏偉:

資料就像是保險箱,打開才有價值

美國總統歐巴馬(Obama)上任之後積極推行「開放政府計畫」,開放政府的理念在各國間一時蔚為風潮,當然也吹向了台灣;而要實現開放政府的理念,開放資料將是最重要的一步。

你或許對「台灣之光」四個字背後所代表的人名、品牌或者產業已如數家珍,但別忘了此後還得要添上一筆——開放資料。2015年12月上旬,英國開放知識基金會公布全球開放資料指標排名,台灣在122個國家中奪冠,排名優於英國、澳洲、丹麥等國,也算得上是一種台灣之光了。2015年初時行政院長毛治國才宣示當年為台灣開放資料深化應用元年,僅僅歷時不到1年,我們可以追趕得如此之快,其中的關鍵正是由民間社群和國發會協力,編撰出符合國際開放資料定義的授權原則。

各國政府會開始重視開放資料這件事,歐巴馬在2009年提出的開放政府理念絕對是個影響深遠的催化劑,兩者之間密不可分。在台灣,除了毛治國在「科技三箭」政策將開放資料列為其中,還有台北市長柯文哲在競選期間也大力鼓吹之外,其實,早在4年前台灣就已有有志之士開始重視此事,其中最重要的幕後推手當屬國發會資訊管理處處長簡宏偉。

要談開放政府,先談開放資料

簡宏偉在四、五年前就提出「電子治理」的概念,主要是將企業管理概念帶進政府,希望政府可以善用資通訊,讓資訊傳遞更快速、透明、有效率,只不過當時迴響並不大,後來接觸到開放政府、開放資料,發現背後理念相近,但從「開放」一詞去倡議才能更順利。

何謂開放政府?先試想看看,雖然我們活在一個民主國家,但在眾多政策中,究竟有多少是民眾實際參與、討論的?民眾要怎麼參與政府決策的過程?在參與之後,政府要如何與民間協作?「如果套到開放政府的概念,第一步是要把相關資訊、資料開放出來,減少資訊不對稱。」簡宏偉強調,我們單看一個政策時,大家看到的都是最後的結果,卻不明白政策成形的過程中有多少數據輔佐?只有當政府與民間有同樣的數據基礎時,在這樣的討論底下,才能逐漸取得多數共識、重視少數意見,即便是雙方對於數據的詮釋不同也沒關係,「資訊對稱,才能有所謂的參與。」

過去,政府部會手上握有很多資料,但捏在手裡,永遠都只會是資料,政府也不知道能拿這些資料做何用途,難有活化的可能。簡宏偉笑說,「資料就像保險箱,鎖在裡面是沒有用的,打開,很多新的創意就會出來。」舉例來說,政府有行道樹的資料,開放出來讓民間使用,有些人就會利用這些資料將過敏原資料結合,推出相關APP服務,「政府就沒有辦法去想像這個需求,如果開放出來就能讓民眾發揮他的所長。」

開放資料除了對民間有益之外,對政府來說也有好處。過去政府要推行新的服務,可能要花上許多時間、金錢成本,而且還不能收費,對於稅收也無幫助。簡宏偉認為,如果政府將資料開放出來,把心思專注在顧好資料品質,更進階的服務讓民間來開創,回歸到市場競爭,創意就形成了價值,資料跟數位經濟的關係就此產生,對政府反而百利無害。

拾回政府與民眾的雙向信任

台灣政府開放資料的速度不僅快,數量也是獨步全球,獲得全球開放資料指標排名第一就是最好的證明。既然衝出了量,接著就是要讓開放資料成為一種文化,進而提升資料品質。簡宏偉表示,其實開放只是第一步,最大問題也不在於技術、服務能做到多好,最困難的是民眾願不願意相信政府?

「當今天有越多客製化的資料,你會覺得窩心,一方面會不會覺得可怕?」畢竟開放資料會涉及個人隱私,如何兼顧資料的隱私及便利性,是政府必須思考的課題。

換個角度來看,政府願不願意相信民眾有能力參與決策、提出建言?簡宏偉有時會勸導其他政府機關,「你們不要老是說民間什麼都不懂,別忘了我們也來自民間。我們沒有更優秀,人家會的你也會,你會的人家也會!」他說,官員不該總是認為民眾只會出一張嘴、罵政府,只要政府願意釋出足夠的資料、建立合適的環境和氛圍,民間的力量其實源源不絕。

 2015年2月,國發會推出「Join.gov.tw」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它的目的在於將行政機關的政策計畫,朝向公開透明、公民參與及強化溝通的目標邁進,希望讓政府與民間的關係從對立或者上對下,轉成互相信任的夥伴關係,例如民眾可以在上面對於某項政策提案,相關部會機關必須適時予以回應,政府也可以針對某項研擬中的政策,在這個平台上徵詢民眾的意見。

簡宏偉進一步指出,政府應該要營造的環境是:「這是一件對的事情,值得大家投入」。這個環境不只是單純的開放資料平台,而是要能夠產生互相信任的氛圍,讓民眾覺得自己的參與和投入能被尊重、政府也願意仰賴民間的力量,「透明、參與、協作,這才是所謂的開放政府。」簡宏偉說。

台北市資訊局局長李維斌:

政府提供舞台,民間來犁田

八仙塵暴事發後,台北市資訊局為了快速統合衛生局、消防局釋出的傷患資料,選擇和民間開發社群緊密合作,不到24小時間,傷患查詢系統就快速上線,而民間社群與政府資源結合的力量也在此展示無遺。

「現在民間開放資料的應用社群,活躍的人物大多是IT人才,由資訊局來擔任民間與政府協作的溝通平台,是蠻適合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積極落實選前喊出的開放政府口號,而幕後的操盤手——台北市資訊局局李維斌,更是其中關鍵角色。李維斌在八仙塵暴中選擇和民間開發社群緊密合作,快速的反應能力,讓他領軍的台北市資訊局在此關鍵一役中博得掌聲,也是一次民間火力與政府資源發揮綜合成效的最佳展示。

李維斌表示,雖然政府看似無所不能,但其實政府的資源不足,繁雜的公務體系也讓反應能力不夠快速,因此他主張政府應該跟民間社群協作,將民間的能量引進政府體系,「我有公部門的空間跟權力,你有技術,這就是一個借力使力的過程。」

現在政府提倡的開放資料,就是讓民間與政府連結的一個很好的著力點。不過若只是單純把資料開放,而沒有和民間更深層的互動,那也是枉然。政府要動的腦筋是:開放這個舞台後,要如何讓大家願意來犁田?

因此李維斌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修改開放資料的使用法規,放寬限制,「只要1%的人給舞台,5%的人推廣舞台、推波助瀾,剩下的人就可以感受到開放資料的好處。」1%指的是政府,5%指的則是有能力詮釋資料、應用資料的技術人才,而一般民眾即使不懂技術,甚至不明白何謂開放資料,也能自然而然地感受開放資料的好處。

李維斌在正式上任之前,就積極地與那5%的民間開發社群接觸,讓政府與民間「協作」這件事情,不只是單純地技術外包,而是雙方的價值整合,「我們將共同的價值,整合成一個承諾、默契、義務感,這不是價錢對價關係,而是價值的對價關係。」

除了八仙塵暴外,台北市資訊局在蘇迪勒颱風襲台時,也與民間社群合作開發救災進度地圖,其他還有預算視覺化、友善好捷運、友善餐廳等案子,都是藉由開放資料與民間社群協作的實例。台北市與社群的合作模式,也讓台南、高雄、雲林等地方政府重視到民間社群的能量,紛紛計畫將這些力量引進政府。

此外,李維斌還提到重要的一點,如果民間社群提供的建議,政府沒有跟著回應,讓社群無法感受到價值理念被看重,那這個協作的能量就會消失。他笑說,「我們很努力回應任何建議」,要培養平等互惠、相互信任的基礎,持續與社群互動是一個重點,讓民間社群有能力參與政府決策,政府與民間才能在彼此的範圍內繼續努力。

衛福部資訊傳播管理師羅佩琪:

充滿想像力的政府,才能打破高牆

從身在民間的倡議者到深入政府部會實際參與政策運作,這段「潛入衛福部」將近300天的旅程,讓羅佩琪體認到,政府若能突破既有的政策溝通習性,更有想像力,就有機會消除橫亙在政府與民眾之間的高牆。

「為什麼政府的發言常常讓人難以理解?」、「95%以上的公務員明明都超認真做事,卻又常常被人民罵翻,中間的落差是什麼?」在衛生福利部工作將近一年的羅佩琪,試圖解答這個問題。

2015年3月,羅佩琪從一位在民間經營非營利網站「病後人生」的創辦人,進入衛福部負責處理長照雙法、癌症免疫療法連署等網路溝通專案,用她原有在民間社群的洞察力,充當民間與政府的「轉譯者」。這段潛入衛福部將近300天的歷程,也讓她更加明白體制內的困境,她指出,政府的善意往往會被一道道「牆」篩選得所剩無幾,「民眾習慣將政府缺失視為惡意為之,但那通常都不是惡意,而是政府沒有想過原來事情有新的方法可以用!」

羅佩琪形容,政府在進行公民諮詢時,往往會碰到四道高牆,分別是:

這段「造牆之路」,不是單一官員、單一部門的問題,而是政府體制經年累月的結果,例如政府資訊能力長期依賴外包廠商、不習慣與民間社群互動、創新案例傳播速度較慢等。羅佩琪說,「政府的想像空間被體制壓縮了,才會一直撞到政策溝通時的高牆。」

舉例來說,過去政府在寫政策解說的Q&A資料時,往往是把既有的說帖素材設定為答案(A),再反推可以怎麼設定問題(Q),這樣就搔不到癢處,如果能定期在粉絲團等社群平台徵詢民眾意見,再貼到Hackpad等協作平台彙整,並由政府公開解答,保持與民眾互動才能知道民眾真正想被解答的問題是什麼;或者定期將網友留言自動生成Excel檔案,將留言內容結構化,串接民間社群開發的技術工具,用更親民的方式呈現多元意見,也能快速拉近政府與民間的距離,這些都是衛福部過去這段時間努力的方向。

羅佩琪認為,當政府願意開始多點想像力,換個做事情的方法,那麼破牆之路就不遠矣。此外,她也強調,政策決策的每個階段通常都會強化政府的立場,因此政府在進行公民諮詢時,如果能盡量把時間點往前拉,在政府還沒有既定立場時就提供公開討論的空間,此時的溝通將是最能產生實質效益的,否則民眾會覺得「如果你已經決定了,又何必再來問我呢?」 

「或許民間與政府都互相把對方想的太可怕了,預設太多是很可惜的。」她衷心希望,民間與政府都可以多給彼此一點同理心和善意,多點想像力,齊心協力打破一道道聳立的溝通高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