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農耕園圃與食農教育
緣由與基本特性
- 校園普遍推廣農耕園圃,需要成型且可行的規劃模型和教案。
- 基本特性:
- 農耕面積
- 不同縣市與行政區的教育機構,可能對於農耕的觀點也會不同
- 參與者與門禁出入等議題
- 軟體經營與社會網絡
- 校園農食教育的推展模式,最近應該是可以有個類型學、各種取徑策略的歸納照片:https://goo.gl/photos/iWnuFY6xgoTvoevq9
介面呈現構想
食育案例成果呈現的網路方案
- 要呈現什麼?
- 案例
- 宜蘭
- 主婦聯盟推動經驗
- 官田
- 武功國小,則是,晨光時間、社團、週末等多元的方式
- 國語實小「入課綱」也是辯論中,學校會因為有基金會帶資源進去
- 台北市校園小田園計畫內的好經驗
- 案例資料?
- 網路方案
教育局:國小三年級自然課程下學期是育苗課程,自然老師會銜接。國中生物課程向光性背地性。也鼓勵變成本位課程,在彈性節數中運用
歸納常見的推動模式
如何評估、選擇適合的方案?
結合教學課程
- 學齡
- 課綱
- 師資
- 本位課程
- 教案
- 產發局之前有委託新竹教育大學編撰「台北市食農教育手冊」
環境教育法
社團的方式
家長會志工參與
學校與在地社區合作
結合校園營養午餐
- 評估流程,以及計算方式:
- 標題是:「一天的營養午餐費,就換一個自給自足的校園有機農場!?」挪出一天的營養午餐菜錢,就足夠校園農場的材料費和講師費,完全不會增加預算負擔。「自給自足的一日有機」應該會是個切入點,它會比單純的種植體驗更具體
- 空間和硬體可以在產發局和農業局這邊做
- 軟體(食農教育)的部分讓教育局處理
開放教案
學齡:國中、國小
科目別:內容、時數、教學目標
詢問看看,有無國中小老師,提供一些經驗與實際操作過的教案分享
產發局與北市國小有合作推動的經驗,再查查教案的部分
- 最難的地方在軟體,也就是課程的結合
- 有時候就算有課程,老師也不一定願意帶
- 所以需要先列出校園農場可以探討或操作的教育議題有哪些
- 然後再請熟悉國中小教育的朋友,把議題和既有課程做出連結
- 例如某課程可以操作某議題
- 例如工藝課可以蓋雞舍、家政課可以做烹調、加工、醃漬
- 健教課可以談農藥殘留等等
- 以一個學期為單位來規劃即可,這樣可以節省空間和材料,也不會佔掉太多「寶貴的」讀書時間
- 或許以「社團」的方式來招募有興趣老師與學生,會比教案課程結合來得有彈性
相關連結與資源
- 食農教育議題,張瑋琦教授
- 食農教育申請
- 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news20140612-3
-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小田園計畫
相關法令
教育政策制度討論
- 教育部教科書審查
- 臺北市某部分的課程修訂,學校端的課程計畫,可以跟著修正
食農教育
法令現況
- 立法院食育基本法
- 地方政府
- 宜蘭飲食權自治條例草案:http://e-info.org.tw/node/98460
相關法令
- 國民營養健康條例
- 環境教育法
- ...(詳細分析洽主婦聯盟基金會)
案例
台南市後壁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73122/
台北市文山區武功國小
http://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89/3272/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