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wd Planning System / Prototype  

探討以群眾為主的空間規劃過程,執行方法、實際案例、工具、核心論述。

說明

  1. 本頁面所蒐集的案例,基本上是以群眾參與「規劃、土地使用、空間配置與決策」的議題為主
  2. 部分案例無涉及數位工具,部分案例十分仰賴數位工具。

案例

群眾文化模式的探究

市政實質銜接的群眾導向的空間規劃系統 Crowd Planning System / Prototype

  • 公民何以參與規劃?各種範型與理論觀點
  • 已成形的各種公民參與都市規劃的工作方法
  • 群眾式營造一個實體地區的案例 / 佔領與抗爭 / 藝術事件 / 基金會 / 議題社群 / 公私協力

  • 城市綜合願景 / 區域尺度的願景
  •  
  • 數位工具引入群眾導向的空間規畫與都市議題

  • 基本論述
  • 輔助群眾進行空間規劃、願景表達、揪人行動的數位工具
  • 城市社群通訊平台作為基礎 / Geo-Media / platform

  • 物品事務人力交換平台
  • 關注社群 / 媒體 / 機構
  •  
  • 其他資料整理區

    臺灣背景與現況,羅列於下

    國家地理資訊公開的議題現況

    規劃過程的關係圈與台灣既有的法定程序

    行政區劃與治理模式與預算

    各種權利關係與法律觀點

    緣起的想法:從台北市,回想公民參與都市規劃的過程

    chewei> 我昨天參加華光社區的公民論壇,席間劉欣蓉老師(淡江建築教授、OURs理事;關注芝山岩周邊景觀管制、碩論寫的是國宅、南機場現代建築的建築史) 發言表示,20年前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所持續推動的社區營造與社區規劃概念,引介與實踐,選擇性地被公部門轉化成地區環境改造以及社規師制度,雖然無可厚非也很重要,但,類似紐約的社區與都市發展的公民參與機制,關於三級三審的制度(社區、區、全市),則並未建置起來。當前若要想像一套公民參與都市規劃的機制,或許就是這些解嚴過後的台北市都市化過程中,血淚斑斑的實質案例,所持續呼喚、經驗累積、號召的那套市民參與城市發展願景的機制吧?

    (1956 台北空照)

    從150年前的台北市談起:

    A 水圳秩序

    B 日治時期

    C 國民政府

    D 解嚴後

  • 想像公民參與都市規劃的機制
  • 土地與環境是共有的,制度與法令也是共同授意,任何人都不應該私有化、私用化、獨斷地作為。這是一套機制與程序,防賊,也讓願意創建新生活的行動者可以踴躍實踐,面對未來的生活世界,實質對應真實的生活課題,可預見的環境災害、社會人口的變化等。無不是法制化行政程序與實質預算權;以及,觀念培力教育與日常交流深化。

    相關法令: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目前最有機會暗渡具體願景的縫隙!?)

    都市更新自治條例(特別法,凌駕於都市計畫)

    區域計畫法(2013 年末通過,每個縣市都將會自己做一個區域發展計畫)

    文化資產保存法(善用保存計畫作為實質經營管理的方向;法本身問題多多)

    環境影響評估(纜車、水源、坡地、等)

    樹保法

    地質法(你家就在斷層上!)

    災害防救法(城市災難是必然發生的)

    山坡地水土保持法與建管(台北市環山帶社區必須注意)

    臺北市社區參與實施辦法(未竟理想,但,豈不是從這裡開始修正?)

    http://www.laws.taipei.gov.tw/taipei/lawsystem/lawshowall01.jsp?LawID=P13B1004-20000629&RealID=13-02-1004